一、菌種簡介
紅色毛癬菌是毛癬菌屬下的一個種。是一種人源的皮癬菌,引起常見的皮膚淺部真菌病,如手癬、足癬、頭癬等。感染皮膚和甲,很少累及胡須、頭發(fā)或頭皮。是引致東南亞地區(qū)及澳洲北部的原住民體癬的真菌,且隨著越戰(zhàn)的發(fā)展,由返回國家的軍人及難民被帶至世界各地?,F時世界各地大部份皮癬的病源多是由紅色毛癬菌引致的。局部性的皮癬,可用止癢殺菌的藥物涂擦患處。
二、基本信息
域:真核域(Eukaryota)
界:真菌界(Fungi)
門:子囊菌門(Ascomycota)
亞門:盤菌亞門(Pezizomycotina)
綱:(Eurotiomycetes)
科:裸囊菌科(Arthrodermataceae)
屬:毛癬菌屬?(Trichophyton)
種:紅色毛癬菌(T. rubrum)
學名:Trichophyton rubrum
三、曾用名
紅色癬菌(T.rubidium)、A毛癬菌或B毛癬菌(T.A hodges或T.B hodges)、紅色表皮癬菌(Epidermaphyton rubrum)、鮭肉色表皮癬菌(Epidermaphyton salmoneum) 。
四、鑒別依據
生理生化等方法,但紅色毛癬菌的菌落產紅現象受培養(yǎng)基類型、pH、培養(yǎng)溫度等因素的影響,應用PCR方法,以微小衛(wèi)星DNA引物,對這兩種癬菌的基因組DNA進行擴增,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把它們區(qū)分開來。
五、致病性
感染皮膚和甲,很少累及胡須、頭發(fā)或頭皮。范圍內皮膚真菌感染患者中分離到該真菌。足和甲是見的感染部位。
六、生長速度
生長速度較慢,14天內成熟。
七、菌落形態(tài)
正面呈顆粒狀或絨毛狀,白色到淺黃色。背面呈深紅色或略帶紫色,偶爾可呈褐色、橘黃色或無色。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或玉米葡萄糖瓊脂,易產色素。
八、鏡下形態(tài)
有隔菌絲。小分生孢子[(2~3.5)um×(3~5.5)um]呈淚滴形,通常單個沿菌絲分布[不同于須癬毛癬菌的成簇分布大分生孢子[(4~8)μum×(40~60)μm]可大量、罕見或缺失,呈長形、較窄、薄壁,兩側壁平行(鉛筆形),含4~10個細胞。大分生孢子可直接在粗大菌絲末端形成,單個或成簇。典型特征是小分生孢子可直接在大分生孢子上產生。關節(jié)分生孢子易從菌絲和大分生孢子產生。與絨毛狀形態(tài)菌落相比,顆粒狀培養(yǎng)物具有更多大分生孢子結構和更大、更圓的小分生孢子。
微生物菌種查詢網,本站隸屬于北京百歐博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,單位現提供微生物菌種及其細胞等相關產品查詢、咨詢、訂購、售后服務!與國內外多家研制單位,生物醫(yī)藥,第三方檢測機構,科研院所有著良好穩(wěn)定的長期合作關系!歡迎廣大客戶來詢!
免責聲明
-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化工儀器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-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化工儀器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-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(非化工儀器網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-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