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拼音名】Bái Niú Wěi Qī
【別名】印度大黃、山大黃、牛尾七、大巖七
【來源】
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藏邊大黃的根及根莖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eum emodi Wall.R.australe D.Don]
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挖根莖,去須根,洗凈,切片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多年生直立粗壯草本,高70-100cm。根粗壯,有根狀莖。基生葉寬卵形,長10-30cm,寬15-25cm,先端圓鈍,基部心形,紙質(zhì),具5條基出脈,上面無毛,下面具柔毛,邊緣具弱皺波,有長葉柄;莖生葉??;托葉鞘膜質(zhì),具短柔毛。花序圓錐狀,大型,具2-3回分枝,密生硬毛及小突起;花被片6,成2輪,橢圓形,紫紅色,長2.5-3mm;花梗具小突起,中下部具關節(jié);雄蕊9;花盤不發(fā)達;子房具3棱,花柱3。瘦果連翅成寬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頂端微凹,基部心形,長約9mm,寬達7mm。
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3200-4300m的山坡灌叢。
資源分布:白牛尾七 Radix et Rhizoma Rhei Emodi主產(chǎn)于西藏日喀則、山南、拉薩等地。自產(chǎn)自銷。
【性狀】
性狀鑒別 根莖類圓錐形,根類圓柱形,長4-20cm,直徑1-5cm。表面紅棕色或灰褐色,具縱皺紋。斷面形成層明顯,射線密,無星點,棕紅色。新斷面淡藍灰色帶紫色。氣微,味苦、微澀。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與大黃不同點:無星點(異型維管束)散在,射線2-4列細胞。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和淀粉粒。簇晶直徑10-120μm,淀粉粒單粒球形,直徑3-40μm,復粒由2-4分粒組成。
2.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.2g,加甲醇2.0ml,溫浸約10分鐘,放冷,取上清液10μl,點于濾紙上,以45%乙醇展開,取出,晾干,放置10分鐘,置紫外光燈(365nm)下檢視,顯持久的亮紫色熒光;飲片顯紫色熒光。
【化學成份】牛尾七根及根莖含總蒽醌5.94%,其中以大黃素(emodin),蘆薈大黃素(aloe-emodin)及大黃酚(chrysophanol)為甙元的結(jié)合型蒽醌5.66%,游離型0.28%,還含食用大黃甙(rhapontin)及多量鞣質(zhì)。
【藥理作用】
1.致瀉作用 較早報道認為本品無致瀉作用,近有報道認為本品也有較好致瀉作用,其小鼠4小時溏便和稀便的ED50分別為0.160 1g/10g體重和0.373 2g/10g體重,致瀉強度顯著低于大黃。但如以4h溏便ED50 T作為致瀉速度的指標,則本品的致瀉速度快于大黃(本品80.1分鐘,98~182.9分鐘)。如以同效劑量稀便率為指標進行比較,則與大黃無明顯差異。
2.抗菌作用 本品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濃度為0.25%,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zui低抑菌濃度MIC為250mg/ml(紙片法)。
3.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對膠原誘導的人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.其IC50為2.45mg/ml。
4.其他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有一走程度抗超氧負離子自由基活性的作用。本品也含蒽醌類成分大黃素和大黃酚,其藥理作用參見大黃條。
【性味】苦;甘;性寒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毒;止血生肌。主肺熱咳嗽;咽喉腫痛;癰瘡腫毒;便血;外傷出血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相關產(chǎn)品
免責聲明
- 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化工儀器網(wǎng)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(wǎng)絡有限公司-化工儀器網(wǎng)合法擁有版權(quán)或有權(quán)使用的作品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(quán)不得轉(zhuǎn)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(quán)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(quán)范圍內(nèi)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化工儀器網(wǎng)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- 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(非化工儀器網(wǎng)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(quán)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從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(wǎng)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(quán)等法律責任。
- 如涉及作品內(nèi)容、版權(quán)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(nèi)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(quán)利。